吴必虎:风景园林设计师是文化景观再地方化的第一生产力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1-20
  • 点击次数:806

20231119日,第四届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重庆大学联合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邀请了海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多维度探讨景观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的创新理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吴必虎教授受邀参加并发表主题报告。
640.jpeg
文化·遗产·景观Culture, Heritage and Landscape”为主题,乔治亚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卡利·高奇斯教授(Cari Goetcheus)、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万敏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鞠德东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曹磊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何捷教授等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报告,共同探讨保护与活化具有中华文化标识意义的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吴必虎教授发表了题为《长江经济带文化沉积与遗产活化》的主题报告,提出长江流域文明曾经有过史前与宋后两个高峰;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大格局中的弓箭型格局,历史上并非沿海经济带而是沿南北运河体系形成经济文化带;长江书写形成的文化沉积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富矿;景观再地方化,建筑学首当其冲肩负重任:因为文化遗产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古人建设出来的。等主要观点。
640-1.jpeg
吴教授从长江流域文化沉积谈起,指出长江线性贯穿青藏-云贵-巴蜀-荆楚-吴越文化区,不同的文化区通过国家治理水利水害的过程能够统一起来,线贯性与区域性是国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背景。长江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认同的公共事业景观具有跨区域驱动力。
吴教授还提到,长江的文化沉积,除了建筑学研究比较多的物质实体的部分,还有非物质层面文化的部分,比如长江书写。古往今来,沿长江旅行的文化名人特别多,积累了大量的地方书写与游历记录,这些记录所形成的文化沉积给未来的文化活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基础。
吴教授认为,长江流域文明曾经有过史前与宋后两个高峰。50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带来了长江流域的第一个文化高峰。第二个文化高峰出现在南宋之后,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室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以及北宋靖康之乱,中国文化经历了三次南迁,由黄河流域逐渐迁向长江流域。南宋以后,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心。吴教授还指出,中国经济弓箭型格局现代意义上由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形成,而在历史上,则是由长江+南北运河体系构成。
最后,在长江文化遗产活化方面,吴教授重点强调遗产是建设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他说,风景园林设计师是文化景观再地方化的第一生产力,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应以景观再地方化为使命,在尊重传统历史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争取今天的建设,能够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
长江经济带景观与生态国际论坛聚焦新形势下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为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关注长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者们提供共享视野与智慧的交流平台。论坛还设置区域风景保护理论与技术方法板块、资源与遗产保护利用板块、青年论坛、以及博士生论坛,多维度探讨景观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融合发展方式和协同治理机制,针对性地找寻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为保护与活化具有中华文化标识意义的流域文化遗产,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