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文旅产业复苏的学理与路径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1-17
  • 点击次数:839
2023年1月16日,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管家婆论坛、美团、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媒体分会协办的以“复苏 振兴 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京召开。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文旅产业复苏的学理与路径:鲁棒性、恋地主义原真性与主体间性》主旨演讲。

image001.png以下摘录自主旨演讲:

尊敬的来自各地省文旅厅和全国文旅行业的同仁们大家上午好,怎么理解三年疫情对文旅行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需要讲三个学术概念,因为我作为学术界的代表总要讲一点理论,但希望能够接文旅的地气。这三个概念分别是鲁棒性、恋地主义原真性、主体间性,这三个词看起来非常深奥,但我要告诉大家,这三个词跟每个人的生活和所从事的行业都有着浓厚的关系。


01

鲁棒性

ROBUSTNESS


首先鲁棒性是什么?其实就是抗打压的能力。三年的疫情文旅行业,对不管是文化产业的艺术馆、电影院院线,还是旅游行业的景区、度假区不至于说是毁灭性的,但至少是摧毁性的。在这种背景下,生命力强就能活下来,在学术上有一个概念叫鲁棒性,一个系统化的组织有抵御或者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经过三年大浪淘沙也好、惊涛骇浪也好,在沉默中爆发、在爆发中沉默等等情况,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特别有意思。

在疫情第一年,当时全国大家都很懵,我们做了在线的文旅学院,全国众多著名的专家、业界的代表进行研究,共同出了一本书叫做《文旅行业的韧性与创新》,就是把鲁棒性应用到文旅行业的韧性研究中。三年抗疫对文旅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期间有着大量数据,大量倒下和活着的企业,我们需要基于这些数据对旅游业鲁棒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或者目的地的发展。

2022年的暑期,新疆和云南有一句话说,一半的中国人都在云南度假,其中一半又在大理,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西部的省区在疫情期间仍然趁着机会得到了一些发展。从文旅行业的鲁棒性来说,什么情况下比较皮实,什么情况下比较脆弱是值得学术界、政府文旅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根据成功、失败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

02
恋地主义原真性
topophilian authenticity

恋地主义原真性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在疫情期间,很多博物馆、景区没法开放,出现了一个现象叫“云旅游”。很多地方的文旅厅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有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也做了很多努力。有一段时间,有一部分人认为云旅游或者古代的“卧游”会取代到现场旅游。
但是,恋地主义原真性理论告诉大家,现地旅游不可替代。到现场、到一个事件发生的地方去参观、去体验,这种行为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不可替代的,这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恋地主义原真性来自于一个学术概念叫恋地情结。比如说我们长大后都会回到自己小时候的学校、居住过的房子看看,但是很可能那个学校、房子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当时学校或房子所在的地方去看,什么原因呢?这不是个人的行为,是人类整体的行为。
有一位华裔的科学家段义孚提出一个地方的空间意义非常重要,环境为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提供刺激,这种刺激的潜力是无限的,它可能影响我们的个性、目标甚至文化,然后在某个特定时期作用到价值观和情感上,比如投资。很多人赚了钱到老家投资,也许老家并不是最好的商业区位,但一定要投,这就不是理性了。经济学是研究理性,恋地主义研究非理性的人,而非理性的人在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在一个个人的付出当中是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感性),但这个感性是客观存在。

因为恋地主义,比如郑州河南的电视台春晚为什么比某些台还要厉害,因为能够唤起整个民族的恋地情结。中原的王朝在陕西、河南这一带,这里有着很多唐宋时期的文明。根据地方感维度与恋地情结的等级从低到高看,最低等级叫做地方认同,很多人在北京混了一辈子,官也当得很大,钱也赚了很多,但是觉得北京不是自己的家,老想着自己的老家山东、河南或者四川、云南、内蒙,为什么呢?因为地方认同这一块没有过关。

然后是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到了最高等级恋地情结的时候,英文单词 Topophilia,来源于希腊语,词缀philia在医学里面就是病,就是癖,一个人特别爱干净就是叫做洁癖。恋地情结说好听一点就是情结,说不好一点就是病,每个人都有这种恋乡的病,乡愁就是恋地情结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云旅游会取代前往现场的旅游吗?不但不会,还会强化地方发展,人们的目的地选择异地体验是一个人类非常常见的行为。最近我在做的一个项目叫游历图书馆,研究人类有史以来在路途当中或者目的地的要么是新知探索,因为对这个地方还不了解;要么是异地体验。现代旅游业玩异地体验,有一句通俗的话,什么叫旅游啊?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这个本质就是异地体验。目的地选择、异地体验都依赖于信息,也就是说旅游决策依赖于在线信息。云旅游或者在线信息,可以解决了目的地信息的获取和提供。第三方比如说网红提供的信息比当地政府、文旅局或者说旅行社、航空公司自己做的广告更可信。因为大家知道做生意的人自己卖东西的,总说自己的东西好。但如果是顾客说好,那就是真的好,这就可信。

这也告诉我们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不管这个地方有没有房子,这个房子什么材料建筑的,是汉朝还是明朝,还是当代重修的,根本不重要,是这个地方本身发生的事件让游客一定要去感受。因为现代科学很难解释这个事件在当时为什么发生在当地,只有去当地以后才能去理解。因此云旅游不会取代旅游区的长期存在,而会成为文旅产业种草和安利的途径。


03
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最后一个概念,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大家知道,最近有一个比较热的事件,某大学教授翻译导师耿宁的一本《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共主观性我们完全听不懂,什么主体间性,大家也听不懂,其实不用去懂。因为这是哲学家的事情,文旅人不用懂。哲学家就是解释所有科学的来源是什么,对于主体间性贡献最大的哲学家是胡塞尔。主体间性,是理解或者解释文旅行业如何复兴,或者是如何理解目的地的当地社区和外来的游客,以及旅行商或者旅游投资者,或者文旅主管部门互相之间的关系。

过去很多哲学或者理论强调主体性,很多像人定胜天,天人合一是比较受到科学肯定的,并且是经过科学研究的,这种研究有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但是从胡塞尔开始,人们发现光研究人和物的关系不够,很难解释很多事情。比如说,不能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一个人生出来,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也很难解释知识的产生,因为强调主体性以后,对于知识的共同认识就很难解释。水到100多度一定要沸腾,如果到了青藏高原可能90几度就沸腾,这是科学,这个知识的到来所有人都要认同。强调主体性就不能认同它。

主体间性在旅游行业里真正的理论作用是解释了“旅游相遇”这件事情。大家知道,在旅游学里面有Encounter这个词。到异地体验的时,互相的Encounter,就是接触、交往。而主体间性恰恰解释了为什么人要交往,政府的政策能不能得到大量支持。

主体间性在文旅发展当中,就像胡塞尔说的,主体性是个体的,而主体间性是群体的。一个政策、一个管理、一个目的地的发展要解决好主体间性的问题。所以从本地居民到外来游客和当中有一个共在的旅游场域,我们所有的旅游局、旅游景区、平台公司如美团干的事情就是中间这个环节。

如果用主体间性的理论解释指导文旅复苏,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主体间性科学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不要与病毒共存,用主体间性理论马上能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学会共存,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的、新的环境,人类从早期的原始人到今天的现代人,这当中已经适应很多次环境的变化。

目的地发展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社会相遇,主体之间要有共在目标,平等关系、协作兼容,所以投资商一定要把当地老百姓的利益照顾好,主体间性和谐发展光靠政治制度不够,要有协会的作用,而这些问题就是用主体间性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