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红色文化培训产业链
文/王小莉
目前全国红色培训目的地多点开花,主要聚集在陕西、江西、贵州等革命根据地。仅延安市、井冈山、瑞金市三地2017年红色旅游培训人员就超过了78万人次。遵义市仅2018年上半年就达到14.9万人次,古田县和龙岩市2018年均超过18万人次。
一、红色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延安市统计,2017年举办红色培训班2920期,培训学员20.2万人,国内外红色旅游游客高达5059万人次。
井冈山市统计,2017年有8个现场教学点,67套培训教材,300家红色培训机构,培训学员46万人,国内外红色旅游游客高达1732.54万人次。
瑞金市统计,30余家红色培训机构,2017年培训学员12万人,全年接待红色旅游游客1029.7万人次。
二、红色培训针对哪些人群?
红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红色事件以及一些革命故事让学员深刻感受作为党员以及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红色培训市场目标人群主要以党政人员、企业团队、研学群体三类为主要客群。
1.党政人员
截止2017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比2016年净增11.7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有457.2万个,党政培训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企业团队
2017年约有98.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为红色培训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础。
3.研学群体
2017年我国在校学生数量21578.2万人。我国研学人次由2014年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年均增长率35%。
三、如何构建红色培训产业链
构建红色培训产业链包括红色培训产业自身的构建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延伸红色培训产业链,融合相关产业,形成红色培训产业+。
首先构建红色培训产业体系,重在于构建师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教材体系、基地体系、机制制度五大体系。师资体系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打造不同的培养、引入计划,形成一个健全的师资体系。课程体系是红色培训质量的关键,丰富教学产品的多样性,增强地区红色培训吸引力。教学教材体系是发展壮大红培产业的基础,增加教学方式的多元性,突出教材内容的地区文化独特性,是建设教学教材体系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健全的基地体系,是红色培训产业发展的依托。健全的机制制度,能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明确各方职责所在,共同推动产业进步,是保证红色培训产业稳健发展的保障。
其次,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完善红色培训产业链。红色培训产业通过开发上下游产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核心。延伸红色培训产业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实现共赢。打通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助力红色培训产业发展。
四、红色培训模式分析
1.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井冈山模式
建立科学规范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建立“1+4+X”管理体制,即建立1家协调机构牵头、4家监管部门参与、X家培训机构互动的红色培训管理机制;建立“1+1+4”制度体系,即编制1个井冈山红色培训发展总体规划,推行1个《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制定《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准入统一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4个实施细则。
高标准,狠抓管理。联审制明确红色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分类考核红色培训教师资格,建立五星评定制度。
搭平台,创标杆。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五大干部培训基地之)为基础,打造全国首选于部教育培训基地及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基地;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核心,打造全国首选青少年教育基地,推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拓展培训模式。
产业延伸+扶贫攻坚,强化红色培训综合服务力。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江西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井冈山鼓励各红色培训机构帮助各乡(镇、场),开发出一批高品位的红色培训现场教学点。结合扶贫攻坚帮扶政策,让参与培训的各宾馆酒店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在食材、农副产品采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增加群众收入。
2.政府主导,大型企业参与,闲余资本遍地开花——延安模式
延安市以政府建立的党校为核心项目,结合外来与当地大企业投资的红色培训项目,以及当地中小型培训机构,构建延安特色红色培训模式。
延安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党校等院校为骨干,建设了一批集研学旅游、红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培训基地,针对不同主题、客源、时间、年龄等设置课程,开展培训。
延安市有两大类开发红色培训市场的大企业,一部分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国企)、陕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国企)香港纪元华诚投资有限公司(外企)等外来大型企业投资构成的延安红色投资项目;另一部分是由延安旅游集团公司等当地企业围绕延安旅游景点投资的项目。目前,这些企都以红色培训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成立实践基地,学习基地,促进红色培训产业发展。
延安市中小型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中小型培训机构,纷纷整合自身闲余资本迅速介入红培市场。
3.国企引领,党校支撑,民营有序入驻——遵义模式
遵义充分发挥国企作为红色培训主体的重要作用,利用政府的优势,推动民营培训机构有序入驻市场,形成遵义特色的红色培训模式。
国企引领,党校支撑遵义红培市场发展。以国企为引领,组织建设遵义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开发了多样教学方式和精品旅游线路,规范了培训行业制度和体系标准,并搭建引才
聚才平台,制定人才激励、考核、培训、管理机制,打造红色培训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以政府为重要支撑,支撑红培产业发展,从政策等方面提供多样便利条件,吸引更多资本
进入红培产业。以党校作为政府红培力量代表,为市场树立优秀培训榜样,提供最精品的知识力量支撑。
梯度支持,民企有序发展。通过吸引民营企业有序进入红色培训市场,有效的扩大了供给规模,提供多样红色培训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消费,提升了遵义红色培训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五、红色培训如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1.红培+文旅,为地区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
红色培训与红色文化旅游结合,使英雄走下圣坛,红色文化通俗易懂,为地区文旅融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单一的红色旅游以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展览为例,以展示展览为主,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但红色培训可以在原有红色旅游基础上开展的体验式“培训+旅游”,增加了实践性与参与性,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作为新型的旅游模式展开的红色培训,既是对旅游者的一种旅游刺激,使得旅游者重新定义红色旅游,重新体验红色旅游,更能把红色旅游再次推向新的巅峰。
2.红培+演艺,打造地区文化旅游特色演艺产品
红色培训的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演艺产业结合发展,形成地区红色演艺产品,极大的增强了当地旅游吸引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红色演艺的发展,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利用演艺产品,将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打造地区红色演艺品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
3.红培+文创,开创区域文旅融合新渠道
红色培训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为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渠道。红色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走入旅游产业,扩大了红色文化影响力,旅游产业通过文创产品创新了景区内涵挖掘方式,促进了旅游消费,实现了红色文化与旅游的双赢。
4.红培+研学,进一步放大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培训与研学的结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载体串联成各种特色线路,使其更好的发挥出教育功能。文旅融合首先要消除文、旅“两张皮”的现象,借力“红色+研学”,讲好红色故事,放大红色资源的内含价值,使红色文化与研学产业融合,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产生叠加发展,融合共赢的效果。
5.红培+景区,使景区成为红色文化培训教育与旅游的共同载体
红色旅游景区不仅承载着旅游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培训教育的重任。红色景区作为旅游研学与培训的活动场所,是展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讲述革命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的历史故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红色培训产业的推动下,红色文化与景区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无疑推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6.红培+体验,是文化展示的重要方式和旅游的亮点吸引力所在
红色培训中增添文化体验内容,有助于景区资源的再开发,将传统的红色观光游提升为深度体验游,同时促进培训对象在培训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目前,红色景区多以遗址遗迹为主,单纯的游览观光难以让游客产生文化共鸣,而通过科技手段或其他展示方式,对文化再加工,让游客参与到文化中去,以节事活动、体验
类旅游类活动等方式,让游客与文化景区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同时,也以市场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六、未来发展建议
产业振兴是基础。基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当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发展红色培训产业盘活乡村,成为红色培训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培训学院、基地、现场教学点等项目,鼓励当地村民积极承担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主动融入红色培训产业中,有效提升当地村民就业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区域合作是关键。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市场不能保证行业的稳定发展,未来红色培训的发展逃不脱区域合作的大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红色资源,基于资源的差异性,形成共赢
互利的局面。在保证产业稳定发展,实现市场最大化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内容,增强自身吸引力。
深度体验是核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历史教学,浅层次的文化了解、遗址观光等都难以满足学员、游客的需求,只有结合科技手段、舞台演出、节事活动、文创P等方式为学员、游客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才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目标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