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4日,应山东省文旅厅、山东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携四堂大课,在新年伊始做客山东省文旅融合精英人才培训班,为山东省文旅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在3日的培训中,吴教授讲授了题为《从探索性游历到体验性游历:现代旅游业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文旅融合与遗产活化:理论基础、政策需求与呈现创新》的两门课程。
在《从探索性游历到体验性游历:现代旅游业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讲授过程中,吴教授从旅游产业与旅游研究的产生、探索性游历与知识溢出、游历理论在旅游研究与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三方面进行分享。
吴教授首先从对“游”与“历”的字源本义、古典到现代的游历发展历史及游历的史料记录等方面进行讲述,提出了关于游历的定义,即游历是人类远古以来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探索与体验活动,并分享了他关于人类游历的五生理论,用游历五生(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悅)理论来解释、归纳了人类旅行的历史。根据游历层次理论,吴教授指出随着物质不断丰富,人类已经逐渐解决了生存问题,人类的游历活动也开始升级,向愉悦和幸福感方向转变,他强调体验性游历是现代旅游产业与旅游研究的基础。
探索性游历对人类知识的贡献
之后,吴教授分享了贯穿于人类知识演进的探索性游历,并强调探索性游历与知识溢出是旅游学科知识溢出与代际传播的必经途径,游历活动的知识溢出涉及历史、文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各个学科。与此同时,吴教授还分享了新时代游历理论在旅游研究与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他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国目的地发展已经开启3.0时代,伴随新技术、新需求的产生和促进,生活方式成为新的风向标,需要从新业态、新产品及新体系等方面来实现目的地异地生活方式的建设,并分享了当前行业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在《文旅融合与遗产活化:理论基础、政策需求与呈现创新》课程讲述中,吴教授分享了文化遗产地的主要类型,并分析了中国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性特点,即是历史建设的结晶。而在这些文化遗产形成的过程中,商业才是第一动力,建设而非保护才是主要途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上,吴教授指出当前遗产利用活化存在两个突出的制度障碍,即《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不得在原址重建;第二十四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随后吴教授分享了文化遗产活化中的原真性理论,针对为何强调原址重建,给出了文化遗产原址地方性的地理学解释:1、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与场所精神比建筑本身更需呈现,地理学对不可移动文物原址重建的判断即特定地方感、场景呈现与文脉传承依赖特定地方;2、原址重建在于承继特定场所基因,特定地理位置和建筑空间所携带的场所基因,特定原址的地方精神价值,要远远大于文物建筑本身的价值以保持场所基因;3、伴随场景的进化与历史场景呈现,重建、再建、修建,难以做到(不必强求)修旧如旧。
史上近90%中国古代建筑毁后系原址重建
数据来源: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第三类,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77处),
除去了石阙、没有重修重建记录的文物
针对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吴教授分享了文化遗产活化理论,即把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包括旅游产品在内的现代产品,保持其原址地方性,呈现其传统景观风貌,同时可以继承、转变、创新其功能,实现与现代生产、生活与意识形态接轨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径。强调要围绕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进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活化本身就是一种保护途径活化才是最好的保护,旅游活化就是要让遗产走进生活,这也是符合了习主席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思想。
而在文化遗产的特许经营上,吴教授指出中国当前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分享了国际上许多如挪威布里根、意大利那不勒斯、土耳其棉花堡、英国爱丁堡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途径利用实践。在此基础上,吴教授分享三种遗产活化技术及其支持理论,即静态博物馆模式(客观主义原真性呈现),原址重建、再建与再现(恋地主义原真性呈现),展陈活化与舞台活化模式(建构主义呈现)。遗产活化的目标要实现看得到、看得懂、可参与、周边化。
最后,吴教授强调我们要树立新的文物制度价值观,即遗产来自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遗产是历代人类建设而非孤立保护的结果,历史上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创新是形成遗产的主要动力,现代人不仅要保护遗产,更要缔造未来的遗产!
1月4日精彩继续,吴教授将带来《城乡一体与乡村振兴:人口、土地与乡居旅游》、《自然游憩与文化沉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自然旅游发展》的课程。
编辑整理 | 管家婆论坛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