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6月20日,由西安市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支持,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党工委、管委会承办的“传承历史文脉,造福当代民生”——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活化利用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并做《大遗址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在《大遗址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演讲中,从现状、契机、理念、路径四方面与与会专家、领导进行了分享。首先在现状层面,吴教授指出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现状情况是顶层严控、底层失控。根据《汉长安城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要求,“严格限制外来人口进入遗址区;重点保护范围内土地,只能作为遗址保护、展示及相关配套设施使用;禁止新建任何对遗址和遗址景观造成破坏的企业;保护范围内农业种植应按照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需要,调整种植的类型和结构。”但现实情况是遗址区内外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区内村民私搭乱建、环境卫生日益恶化,违法违章小型企业占用大量耕地,用地效率低下,遗址区遭到严重蚕食和破坏。
现在汉长安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已经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一方面,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山理论”来看待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把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总体,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习主席的遗产活化思想,要让文物看得见、看得懂。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设,提出多规合一,其本质就是要打破割据,混用使用,从上到下一张图。因此,现在文物保护利用也在经历改革。需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
随后,吴教授根据国际遗址活化经验,提出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活化利用理念,护用并举、央地兼顾。他认为,大遗址的价值不限于遗址本体,更在于大遗址背后的营建思想、地方文脉与场所精神,作为曾经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遗址部分功能在当代应得以延续;在考古发掘及研究的基础上,应采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保护策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是保护与传承的根本,中央政府各部门政策与地方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统筹兼顾。
在实施路径上,吴教授提出要打造多重空间,复兴活化古都。立体化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体系,地下留给考古展示过去、地面留给现在市民生计、空中留给未来访客活动,互相呼应,相互支撑,相对隔离,融为一体。从“要空间、构产业、惠民生”三方面,实现从遗址区到遗产地的转变,通过见物、见人、见生活,来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居游共享型遗产社区。
吴必虎教授的发言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此次研讨会就如何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活化利用,实现遗址保护和民生改善共同发展,经与会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讨论,达成一定共识。
编辑整理 | 管家婆论坛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