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产概念推向全球,我国从2005年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法相区别以来,关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关注的焦点由“物”转向“人”,关注的主体由保护专家转向社会民众,关注的形式由理论研讨转向实践参与,关注的成效由价值发现转向价值创造。《遗产活化 社会参与》这一期相较于《遗产旅游:呈现与活化》等遗产主题专辑而言,是将社会参与作为话题,总结当代人在共建共享遗产时的思想和行为,这将是留给遗产最好的历史截面。这一辑我们从概念思辨开始,不仅探讨了遗产学的关键词“原真性”在旅游实践中的概念演进,遗产活化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更从“社会”这一概念在我国陆续出台的文件中的表述来思考遗产价值的认定逻辑——“社会参与”的主体指向。“恋地主义原真性”的理论诠释,强调了“人—地”关系对遗产文化信息中“地方”符号的重要性,以动态和包容的视角,作出了原真性本土研究的概念探索。案例分享版块介绍了遗产活化的不同路径以及多方参与遗产活化的方式方法。文化主题公园是被大众广泛接受、有效传达遗产价值、复原历史生活场景的活化路径之一,大唐芙 ...
作者: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ISBN:978-7-112-24911-4
卷首语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产概念推向全球,我国从2005年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法相区别以来,关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关注的焦点由“物”转向“人”,关注的主体由保护专家转向社会民众,关注的形式由理论研讨转向实践参与,关注的成效由价值发现转向价值创造。
《遗产活化 社会参与》这一期相较于《遗产旅游:呈现与活化》等遗产主题专辑而言,是将社会参与作为话题,总结当代人在共建共享遗产时的思想和行为,这将是留给遗产最好的历史截面。这一辑我们从概念思辨开始,不仅探讨了遗产学的关键词“原真性”在旅游实践中的概念演进,遗产活化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更从“社会”这一概念在我国陆续出台的文件中的表述来思考遗产价值的认定逻辑——“社会参与”的主体指向。“恋地主义原真性”的理论诠释,强调了“人—地”关系对遗产文化信息中“地方”符号的重要性,以动态和包容的视角,作出了原真性本土研究的概念探索。案例分享版块介绍了遗产活化的不同路径以及多方参与遗产活化的方式方法。文化主题公园是被大众广泛接受、有效传达遗产价值、复原历史生活场景的活化路径之一,大唐芙蓉园、清明上河园、华强方特东方神画是多方参与下共同缔造的遗产活化案例。苏州文物局对苏州文物分级分类利用的具体做法,对我国政府在遗产管理参与中的角色定位和思路指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山西西堂文创产品、北京正乙祠戏楼体验、徽州民宿空间等设计案例,日本轮岛漆器、枫丹白露宫等遗产活化案例都生动地呈现了技术、资本、民众在遗产中的参与方式。《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创立了政府参与五大道文物活化的“天津模式”;“古北水镇”案例研究对北方边关小镇的文化重生和旅游体验内容的厚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遴选标准、浙江省盐官镇文旅融合体系建构等内容则精彩演绎了利益相关方在遗产管理中要秉持的原则与态度。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物和人互动的文化现象,是二元互动下建构的产物,“物”与“人”、“古”与“今”交融、碰撞,它承载了过往,也被当代所阐释。
非常感谢所有作者对本辑的认可与贡献,感谢吴必虎教授以及林丽琴、姜丽黎两位主任对我的信任,邀请我做本期的特邀主编,使我有机会读到如此鲜活且有深度的文章。我确信邀请我的原因之一是我处在一个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急需思考文化遗产活化与社会发展的地区,我将带着这份重托与希冀积极参与地方文化遗产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借此向吴必虎教授以及《旅游规划与设计》团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示敬意,希望这一辑的内容可以惠及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在参与地方遗产实践中各展所长、各建其功。
扫一扫二维码购书
刘改芳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
遗产活化 社会参与
一、遗产活化基础理论1.遗产活化:从遗产原真性保护向文化财富转型(张祖群)
2. 遗产活化语境下的原真性与原真性感知综述(王梦婷)
二、政府角色与社会参与
3.苏州文物利用的实践与探索(尹占群)
4.天津洋楼街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遗产的活化与管理(卢政营 孙越 田静茹 张予婷)
5.从不同的表述看当代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中的“社会”(王思渝)
6.徽州民宿文化空间再造中的多方参与研究(王娟 方敦礼 闻飞)
7.枫丹白露宫遗产活化的社会参与(印恬恬)
三、多学科参与及理论完善
8.恋地主义原真性及其地理学解释(吴必虎 王梦婷 薛涛 黎筱筱)
9.基于功能演变分析北京地区长城沿线聚落的空间响应(方瑾 汪芳)
10. 历史文化建筑重建与地区更新的耦合机制研究:以衙门口地区骆驼会馆重建为例(薛晓宁 黄菲 张夏华 尹文超 刘博 朱文睿 宋媛)
11. 历史文化名镇文旅融合的要素分析与体系建构研究:以浙江省盐官镇为例(程鸽 刘佳艺)
四、商业参与及地方振兴
12.基于游客视角的主题公园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华强方特东方神画为例(孙艳 杨双双 刘永生 刘小峰 肖洪根)
13.中国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遴选标准研究(黎筱筱 王瑞雪 张雪莹)
14.正乙祠戏楼企业化运营与戏剧文化体验设计创新(韩夏)
15.非遗活化与地方振兴:以日本轮岛漆器为样本的探究(张泓明)
16. 创新体验方式,创造未来遗产: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长城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张晓峰)
五、文创设计参与
17.化文为物:历史文化型复原景区旅游开发模式:以西安大唐芙蓉园和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孙根年 申林林)
18.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展示与互动体验研究:基于五大非遗博物馆参与式观察的研究结果(金浏河 郑连乔 窦丽蓉)
19. 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尝试与思考:以西堂文创产品为例(于漫)